上周馬英九總統接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,這位有「軟實力之父」之稱的學者還應邀在總統府月會,以「國家未來的實力」為題發表專題演講。藉此馬總統特別宣揚政府推動軟實力的成果,期許國人賡續努力,使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上成為受人尊敬、令人感動的力量。

自馬英九就任以來,軟實力的概念即是馬政府施政的主心骨,政府各部門諸多政策的產出即是以此為根本。繼兩岸簽訂ECFA後,日前歐盟又通過我國人民申根免簽證案,自明年初開始給予國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計達九十六個,因而奈伊此時受邀來台訪問,無疑對政府施政具有加分效果。

所謂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台灣雖小,物質資源亦不豐富,要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敏感的兩岸關係中走出一條路,原本就不容易,可如今卻能夠贏得歐盟國家的重視與尊敬,馬總統對此的解讀是「他國對我國家形象及人民素質投下信任票,這是軟實力的最佳證明」。奈伊亦讚許台灣「走在正確的路上」,同時呼籲確保軍事實力,並發展民主、自由、人權等軟實力,以吸引中國大陸的新一代。

相對於軍事和經濟上硬實力的軟實力,講究的是自然而然發出吸引人的力量,換句話說,軟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魅力,讓人主動來喜歡,而非強迫所能達到。以最近比利時荷語《旅遊二(Travel2)》雙月刊最近對台灣的報導,讚美台灣是「擁有一切」的美麗寶島,即是很好的例子。這個來自歐洲的媒體在體驗台灣之後,說我們人車稠密,但有活力又有秩序,治安好又街道乾淨,並且為我們至今仍不算是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,發出不解且不公平之嘆。

其實,執政兩年多來的馬政府,致力最多的應是軟實力方面的建樹,這些點點滴滴的成效可能一時不令人察覺,卻有路遙知馬力的實力和效益。馬政府不搞意識形態的對立、軍事力量的對抗或搶媒體報導的烽火外交、迷航外交,幾近類似城市建設的下水道工程,即使做得再多,讓人「感覺不出」、「感受不到」,但當他國、外國媒體肯認台灣之際,或許可刺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思考一下:台灣擁有一切,和以前已不一樣。

台灣的軟實力建設雖小猶大,正是奈伊學說的絕佳例證。曾任美政府助理國防部長、副國務卿的奈伊認為,軟實力不全歸強大國家所擁有,小國家只要肯扎根務實在實踐,就能創造出吸引他人的力量,就能對世界發聲,就能擁有共鳴者。其實,這方面的道理並不複雜,就好像一個人的做人處世一般,世界上沒有人喜歡麻煩製造者,世界各國同樣不喜歡一天到晚製造麻煩的國家。

過去十九年來,台灣曾花費不少心力在如何定位台灣品牌的歧路上,令許多消費者無法苟同與接受。今日在邁向軟實力的前程上,其效能雖有待未來驗證,但我們相信這是一條「正確的路」。新的方向和新的方法有助於我們去發現新天地,創造新機會,讓台灣成為令人感動的力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運動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